央广网北京4月26日消息(记者 樊瑞)经营者集中审查是企业面临的最为普遍的反垄断执法情形,国务院在年初修订新的申报标准后,企业应当如何做好反垄断合规业务?监管部门如何做好引导?

4月24日下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举办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辅导活动,与此前开展针对重点行业的辅导不同,这是首次聚焦具体垄断行为的合规专题辅导。活动邀请反垄断业务专家,针对经营者集中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读分析,帮助企业了解经营者集中的相关注意事项。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还表示,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大场景”中,聚焦企业防范垄断法律风险的需求,浙江正在推进实施公平竞争领域增值化服务,在全国率先实施经营者集中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目前已累计预警风险1030次,帮助企业防范垄断风险3336家次。

受访专家表示,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的经营者集中申报事前指导、事中预警,进一步丰富了反垄断事前监管工具,能帮助属地企业避免风险并及时主动进行申报,有利于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合规,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丰富反垄断事前监管工具

近年来,浙江省企业并购活动活跃,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申报数量长期居全国前列。聚焦企业防范垄断法律风险的需求,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不断推出增值化服务,实施重点企业反垄断合规辅导机制、经营者集中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等措施,引导企业健全反垄断合规体系。

4月25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反垄断处相关负责人向央广网记者介绍,浙江省曾连续多年开展全省重点企业反垄断合规辅导活动,包括平台企业、上市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建材、快递等行业的合规辅导。该负责人表示,此次是首次聚焦于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专题辅导,“在经营者申报标准修改后,开展反垄断合规辅导,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垄断风险”。

如何开展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辅导活动?浙江省活动聚焦全省年营业额8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涉及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类经营主体,涵盖互联网、计算机、汽车、金融、医药、水电气热、房地产、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围绕贯彻落实《反垄断法》《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下称《规定》)等法律法规,对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经营者集中申报程序、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的法律责任等进行深入解读,结合企业并购典型案例对申报中的重点注意事项进行剖析解答,并对企业提出并购中的反垄断合规建议,指导企业依法开展并购活动。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表示,该活动属于其正在开展的公平竞争护企行动的重要内容,也是该省实施重点企业反垄断合规辅导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院长王健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开展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辅导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反垄断事前监管工具,可以促进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合规,进而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王健还介绍,浙江省市场监管局非常重视反垄断风险的事前预防和排查工作。早在2021年2月正式上线“浙江公平在线”后,就针对经营者集中应申报未申报等突出风险,率先实施“经营者集中”在线监测预警机制,对“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为进行靶向监管,在企业注册登记环节对企业收购股权和设立合营企业实行动态预警,有效预防企业潜在的经营者集中风险。

据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介绍,其经营者集中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贯通税务、市场监管等系统数据,在企业注册登记环节对企业并购垄断风险进行动态预警,累计预警风险1030次、涉及企业3336家次,帮助企业防范并购中的垄断风险。

反垄断执法中经营者集中审查最为普遍

北京君益诚律师事务所合规部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研究员王轩指出,经营者集中审查是企业面临的最为普遍的反垄断执法情形。当企业开展并购交易或设立合营企业时,如果参与各方规模达到反垄断法规定的申报标准,企业就有反垄断申报义务,并不以企业是否有涉嫌违法行为为前提。

近些年,经过修法,经营者集中部分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尤其是法律责任部分。先前的反垄断法规定,未依法申报而实施经营集中,最高会被处罚50万元。202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22年修订版)正式公布。修订后的反垄断法大幅提升了相应的处罚力度,将此前50万元的罚款上限,按照是否达到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分别提高到上一年度销售额的10%和500万元。

王轩表示,修订后的反垄断法加大企业违法成本,提高了法律的威慑力,能有效遏制企业主动实施违法行为的情况,但是对于一些仍不了解反垄断法具体规定的企业来说,则意味着风险提升。他认为,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的经营者集中申报事前指导、事中预警,很有针对性地帮助属地企业避免风险,同时提醒企业及时主动进行申报。

在新的反垄断法下,相关配套法规也进行修订。2024年1月,《规定》对外公布。《规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投资并购效率。同时,提高了经营者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经营者集中的规模门槛,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全球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100亿元提高至120亿元,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中国境内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20亿元提高至40亿元,将参与集中经营者的单方中国境内营业额标准由现行4亿元提高至8亿元。

经营者集中实务难在何处?

从2020年底到2022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多次通报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仅在2021年3月和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先后两次通报相关行政处罚,共通报32起互联网领域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的案件。涉案企业达到申报标准但没有依法申报,监管部门对相关涉案企业均罚款50万元。

为何此前屡屡出现未依法申报的情况?王轩结合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申报实务指出,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对反垄断法不够了解,另一方面也存在企业为了尽快完成交割故意为之的情况。

此外,王轩还提到,尽管新法规定的经营者集中审查程序时限可能超过180天,但从实操角度来说,绝大部分案件还是初步审查阶段就能够完成。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4月19日公布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2024年一季度市场监管总局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155件,绝大多数是简易案件并在初步审查阶段结案。

王轩介绍,反垄断执法二司明确提出简易案件“双二十”内部工作要求(即从企业申报到正式受理原则上不能超过20天,从正式受理到审结原则上不能超过20天),大幅提升审查效率。“只要企业提交的申报材料符合专业性要求,并提前预留一定的申报时间,那么依法申报并不会影响并购交易的正常进行”,他表示。

那在经营者集中上还有何完善地方?王轩指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授权省级市场监管局进行反垄断执法以来,执法效率和预防垄断的社会效果都有很大提升,对于企业经营者集中申报来说,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获得准确、客观的交易所在行业数据比较困难、成本也较高。

为此,王轩建议未来反垄断执法机构可考虑基于自身执法、审查获取的全面数据,在企业申报时提供相关行业参考数据,此举将会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