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3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7月27日,中国地震局宣布中国地震预警网已在京津冀、四川、云南和福建地区实现示范运行。中国地震局将继续推进全国层面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实施,力争2022年底前在预警重点地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在全国形成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有了这张地震预警网,地震发生时,电视屏幕会弹出地震预警信息,有明确的倒计时读秒。

地震预警是如何做到的?大地震发生之前,是否有明确的信号供参考?现代建筑有哪些防震抗震手段?

 

地震预警如何进行?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能量较大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5公里/秒。根据目前的技术,专业人士可以在地震发生后6秒左右确定震源,并且测定震级。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院长黄剑涛表示,地震预警的服务区域较为广泛,以震源为圆心,半径20公里左右的范围为地震预警的盲区,地震预警可以为距离震源20公里以外的地区提供警报,供民众采取紧急措施。

一般情况下,震级若达到四级及以上则会启动预警。四级地震通常不会造成巨大灾害,但会产生人体可明显感知的晃动,容易造成民众恐慌。因此,为了社会稳定,我国将四级作为开启地震预警工作的最低震级。

在传统的地震预警工作中,预警信息一般通过电视机传达,但必须保证电视机处于开机状态。专业人士现正研发可以瞬间自动打开电视机以传达预警的技术,但此项技术难度较高,目前尚无国家实现此技术。当下较好的地震预警方式是利用手机移动终端发送预警信息。

地震会有可信先兆吗?

要实现地震的精准预报需要很多前提条件,由于我们无法看见地球的深层构造与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地震的精准预报困难重重,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对于一些“前震”较多的大地震而言,对其进行预报的可能性较大。“前震”是可信度最高的地震前兆,但地震预报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地震预报专家还会将地下流体、动物异常现象等因素纳入研究范围,共同辅助地震预报工作。

黄剑涛介绍,地震预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第一,长期预报,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进行预报。第二,中期预报,对未来一年到三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进行预报。第三,短期预报,其预报时间多限制于三个月到半年之内。第四,短临预报,其预报时间精确到一天,甚至半天。历史上确实有短临预报成功的案例,但短临预报准确率低,目前尚未达到成熟水平。

总体而言,地震预报还无法如天气预报一样被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地震预警来填补无法进行精确地震预报的缺口。

现代建筑有哪些防震抗震手段?

提前预警是防震减灾的有效手段,加强建筑的抗震减震能力同样是防震工作中的重点。

建筑抗震主要有减震和隔震两种方式。阻尼器常被用于房屋减震,当楼房晃动时,阻尼器会产生反向作用力以减轻晃动。特别是在强震多发地,无论楼层高矮,都应安装阻尼器。阻尼器的成本低于钢筋水泥等传统建筑材料,在减震的同时节约了房屋建造成本。在隔震方面,专业人士会在建筑的支撑柱中加一个隔震垫,在地震来临时,柱子中间的隔震垫会产生横向形变,能够消解80%左右的地震能量。

防震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有关部门除了完善地震预警系统外,也应增强建筑防震抗震性能,定期开展逃生演练,帮助公众掌握急救逃生知识,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监制:郭静

记者:刘鹤佳

编辑:杨扬 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