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3月6日消息(记者郑澍 通讯员谭玉玲 肖晓珍)3月的广东仁化青山含黛、碧水如练,金灿灿的油菜花点缀在阡陌间,一幅独具岭南韵味的美丽乡村画卷舒展开来。近年来,仁化县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2020年仁化县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全省排名第二。

△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央广网发 龙全明 摄)

  整治人居环境 从“一片美”变“整体美”

  近年来,该县以点带面、梯次创建、连线连片、示范带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成县域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全县自然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全县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村庄保洁范围覆盖率、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均达100%,累计建成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1160.8公里,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结合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该县以省定贫困村、“四沿”地区为重点,实施完成环丹沿线、阅丹沿线、董塘河碧道美丽乡村工程,通过道路、设施、产业、文化“四个连片”打造了环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融入红色文化、丹霞文化等元素,完成一批农房外立面改造工程及景观节点改造工程,提升了127个自然村整体风貌,组织村民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共建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游园等“四小园”三千多个,成功打造了岭南特色乡村风貌带和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实现了乡村从“一片美”到“整体美”的华丽转身,去年仁化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万里碧道吸引游人(央广网发 龙全明 摄)

  保护生态资源 从“环境美”变“发展美”

  近年来,扶溪镇运用华南农业大学的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生产的鸭稻米受到了市场认可。记者近日走进扶溪镇紫岭村,看到农耕机来回穿梭犁耙田,农民们忙着铺秧盘、播种。

  “我们种植与鸭子一起长大的大米,以鸭子捕食害虫、踩食杂草,鸭子粪便等代替农药、除草剂、化肥,再辅以太阳能灯杀虫、生物技术防虫等,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也提高了农户收益。”扶溪镇副镇长温石头介绍。

  据悉,该县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任务,完成83个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建设以及国省道、环丹乡村路等共160多公里的绿化景观提升,打造出林水相依、林路相拥、林村相嵌的乡村优美生态廊道。

  同时,该县重视保护水生态,建成环丹霞山碧道及董塘河碧道,对锦江河及其支流两岸一千米范围内畜禽养殖场进行关闭或搬迁,实现城乡河流两旁村庄一体化保洁清运以及河道管护市场化,呈现“水碧岸美+水岸联动”的生态廊道。

△农户正在准备育秧(央广网发 谭玉玲 摄)

△松花菜采收(央广网发 谭玉玲 摄)

  释放生态红利 从“生态美”变“经济美”

  绿水青山绘就了仁化县美丽乡村的厚重底色,广袤的山间田野果蔬飘香,游客纷至沓来,“生态+农业+旅游”的有机融合催生美丽经济遍地开花,为当地群众带来了“金山银山”。

  仁化县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贡柑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优势,加快推进武深高速农业经济带建设,建成集“生态种植—智能机械化提升—分级分选—体验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经济圈。大力推行“公司+高校+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与省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南药、菌草种植产学研基地,其中丹霞山脚下的铁皮石斛基地入选“国家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长坝沙田柚获得全国首个“中国气候生态优品”称号,长江镇荣获“中国毛竹之乡”称号,大桥镇长坝村入围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

△游客踏春赏花(央广网发 邓瑞庭 摄)

  以丹霞山、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为龙头,该县将万里碧道、国家森林乡村、竹海等串联起来,沿线配套建设观景台、停车场、旅游驿站等旅游设施,精心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体验游等精品路线。

  如今,红色文化游、农耕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等特色旅游新业态蓬勃兴起,越来越多村民及返乡人员在家门口发展民宿客栈、农家乐、文创产品等,美丽乡村正不断释放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