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最重的2-3月,没看到抢米囤粮;青黄不接快过了,一些地方的超市却出现抢购长龙。这样的场景,在此时中国实没必要!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百姓口中的“天下粮仓”是否无恙?这要先看家底:我国有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包括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是世界上储备粮最多的国家。我国连续16年粮食大丰收,近5年更是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当前,我国小麦库存5000万吨、稻谷库存1.4亿吨,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8%的安全警戒线,仅库存就够全国人民吃一年。此次疫情期间,我国粮油市场高度稳定,本身就是有力的佐证。

  疫情大流行下,国际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谷物产量预计将较2019年下降11%。一些国家相继限制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慌。但有学者分析,全球主要产粮国都是商品农业,美对华出口禁令多,独农产品不设限;世界银行测算,若巴西禁止农产品出口,每个农业劳动力将损失1万美元。商品农业愁的是卖价,禁止或不卖粮是小概率事件。而我国粮食整体对外依存度不高,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都能自给。以往进口的少量大米、小麦等主要用于结构调剂的高端消费。“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吃饱饭完全没问题。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正因如此,我国用只占全球7%的可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奇迹背后,除了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功不可没。眼下,春耕正忙,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稳住粮食生产,全国粮食种植意向面积稳中略增,夏粮主产区正有力推进“奋战一百天夺夏粮丰收行动”。疫情之下,对农业生产“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成各地新共识。

  疫情倒逼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进入新模式。有学者建议,政府还需推动形成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粮食收购存储的流通新格局,主张给民营企业更多的机会,完善社会粮食储备体系,保证吃饱,还可吃好。此次抗疫,阿里、顺丰、华大基因等一大批民营企业或逆行而上、“硬核”担当;或全球采购、表现出色。这样的企业参与,将给天下粮仓再加一道安全锁。(央广评论员 柯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