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11月27日消息(张世湘 记者杨鸿 袁萌婷)初冬时节,枯叶纷落。在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体育东路社区,一位拄着双拐的独腿老人,一边缓缓地向前挪动,一边挥动着扫帚,仔细清扫着地面上的落叶。附近的居民说,这位老人风雨无阻,几乎每天清晨和傍晚,都会看到他在这里扫地的身影。

  这位扫地的老人名叫田工,是一名伤残军人。他所居住的社区通往一个农贸市场,为了给邻居们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他每天义务清扫住房周边几百平方米的公共场地,使之成为社区内最干净的地段。从退伍回来至今,他一扫就是整整40年,仅扫帚就扫烂了300多把。如今,虽然体力早已不如从前,但他依然在默默坚持。

  田工:年轻的时候,我体力好,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把社区周边的场地全部扫完。现在年纪大了,腿站久了会疼,中间要休息一到两次,才能把整个社区扫完。

田工在部队服役时的照片

  田工身残志坚奉献社会的这份深厚情怀,来自于13年军旅生涯的锤炼。1968年3月,21岁的田工怀着报效祖国的赤诚参军入伍。到北方军营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决心在部队建功立业。然而,当兵的第三年,一场火灾抢险行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71年4月28日晚上,部队附近的官厅火车站发生火情。在专线上停靠的两节油罐车在卸载汽油时不慎失火,瞬间火光冲天。危急时刻,田工和战友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奋力把着火的油罐车推离现场,防止在火车站发生爆炸。

  田工:当我和战友把第一节火车油罐快速推离现场后,又返过来推第二节。当时,我站立的位置靠近车轮,我用肩膀靠着车帮使劲儿往前推。因为是夜间,视线不好,我不慎被卷到了铁轨上,油罐车的车轮从我的右大腿一下子碾过去了。转瞬间,我的眼睛啥都看不见了。但那时候我还有意识,隐约听到他们说,赶快送我去医院。

当年受伤致残后,田工依旧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

  战友们一路紧急抢运,将田工送往医院,经过26个小时的抢救,切除了田工的整条右腿和部分右臀部,保住了田工的生命。出院后,田工并没有被这场意外的挫折击垮,而是凭借着军人顽强的毅力与伤残作斗争。伤愈归队后,虽然不能重返练兵场,他就为连队办黑板报,或是到厨房帮厨,尽自己所能为战友服务。

  田工:自从那次负伤后,我就树立了一个信念,用拐杖支撑身躯,凭信念支撑人生,一定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与伤残作斗争,争取成为一个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人。

田工与妻子彭桂莲当年的结婚照

  1981年7月,田工退役后回到湖南常德老家。为了不给政府添麻烦,他放弃将13年军龄可以转算为工龄的机会,没有要求安排工作。虽然没有上班,但他把社会看作自己的工作单位,把做义工当作余生的事业。他每天坚持义务打扫小区卫生,后来得知区民政局办理退伍手续的部门人手少,他又主动提出义务帮忙。每天准时到办公室,协助办理复退军人的接待安置、烈士登记、整理烈士档案等工作。由于工作细致认真,他整理的资料后来被区档案馆收录,填补了烈士档案的空白。

  田工:社会各界对我的鼓励,加上雷锋精神的激励,还有理想信念的支撑,让我有了强烈的感恩思想。我一直认为,广阔的社会就是我的工作单位。凡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凡是对党和人民有利的事情,就是我的工作。

 

田工曾经独腿登上泰山山顶

  1987年,田工意识到自己在文化艺术知识方面有所欠缺,于是自费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习。除了每天刻苦自学函授教材和按时完成作业外,如有面对面授课,他都会手摇三轮车准时赶到授课地点。1990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为期三年的书法专业学习,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田工:当时,所学的专业共有11门课程,我考试的平均分数是95.3分,都是高分。我毕业时的书法创作成绩是90分,毕业论文是92分,毕业论文、毕业创作最后都被送到总校参展了,学校还把我评选为“优秀学员”。

田工创作的诗词

  在钻研书法艺术的同时,田工发现了“字外功”的重要性,更加渴望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得知当地武陵诗社举办中华诗词学习班的消息后,他又立刻报名,从此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创作水平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提高。

  田工:我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了三年,在传统诗词学习班学习了半年。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我积累了一些书法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于是决定沉下心来练书法、搞创作、写格言和诗词,到处投稿。

田工在“中国常德诗墙”前留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4年,常德市筹建“中国常德诗墙”,组委会考虑到田工具有一定的诗词和书法知识,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全程负责督促检查诗墙的镌刻施工。那些日子,田工每天都要拄着拐杖,奔走在4公里多长的沅江防洪大堤旁,忙碌在设施简陋、粉尘飞扬的镌刻工棚里。

  田工:不管是刻模、排版,还是规划石材,我都要详细过问。别人刻模了以后,我要检查校对,发现有刻错了的要重新刻,还要布置安装、监督安装。那几年时间,连星期日我也要利用起来,回到家里后还要写施工记录。工程结束后,统计时发现,仅我写的施工记录草稿就有100多斤,最后正式上交给档案馆整整76本。

田工在督促检查诗墙的镌刻施工时使用过的工具

  诗墙先后经历两次修建,在2000年9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牌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2010年5月,鉴于田工为修建诗墙作出的突出贡献,常德市委市政府授予他“中国常德诗墙建设一等功臣”的称号。

  田工:好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常德这个最浩大、最有意义的文化工程,一线的施工负责人,竟然是一位拄着拐杖的伤残军人。我觉得,这是我一生做的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田工走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宣讲

  田工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常德市多个单位开展了“远学雷锋、近学田工”主题活动。2012年,在常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田工又开办了“道德讲堂”,许多单位纷纷邀请他前往宣讲。但凡参加这样的活动,他都会跟主办方“约法三章”,并特意强调,他的宣讲是义务劳动,不接受任何报酬。

  田工:事先我就给他们说,我有“三不原则”:一不用车接送,二不接受吃请,三不收受劳务报酬,包括变现的酬谢物品。简单来说就是:不车接、不吃饭、不收费。

  有一次,他在一家公司做完“发扬光荣传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报告后,公司领导为他准备了一桌答谢宴,他当场婉言谢绝。他说:“今天我是来讲发扬优良传统的,如果我在你这里吃饭,我等于自己把‘三不’原则给破坏掉了。”

  田工:为什么我要这么做?我就是要以实际行动来宣讲。我觉得,只有以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感动别人。如果就是去念一下报纸,谁都会念,不需要我去。

田工与“胜利路小学学田工小分队”学生合影

  这些年,田工做过三百多场宣讲,每一场都坚持拄拐杖站着讲,没有吃过邀请单位的一餐饭,没有接受过一次劳务费。退伍以来,他虽然只是靠着每月的伤残军人抚恤金生活,即便平时节衣缩食,过着清贫节俭的生活,他也要将自己的部分抚恤金和各类表彰中获得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开展扶贫帮困和公益事业,累计捐款49万元。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田工爱心屋”“田工道德建设基金”“学田工志愿服务联合会”,想以此带动社会上更多的人一起奉献爱心。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田工已经离开部队整整40个春秋,从当年30岁出头、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如今年过七旬、两鬓斑白的老人,变换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真情。在身体伤残的逆境人生中,他始终怀以信念的一团火,坚定地前行在公益之路上,依然在奉献着他的爱心。

  田工:当兵是我人生最大的荣耀,入党是我一生中正确的选择和最好的归宿。负伤以后,党和军队全力抢救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所以我感激不尽,永远不会忘记在部队的生活。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保持军人的情怀,保持军人的本色和军人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