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像,是李占雨烈士后人为他在这个世界留下的唯一影像

  央广网11月21日消息(记者杨鸿 张灵雨)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部山区的涞源县,地处太行山、恒山和燕山交汇处,奔腾不息的拒马河就发源在这里。70年前,当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时候,涞源县东神山村的李凤瑞才8岁,年幼的她不知道,她的父亲李占雨已经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走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

  李凤瑞的父亲李占雨,1918年出生,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工作。抗战结束后,他参军入伍,参加了解放张家口等战斗。多年以后,李凤瑞的孙女刘一曼通过奶奶的讲述,对为国牺牲的外曾祖父有了依稀的印象。

  刘一曼说,奶奶李凤瑞出生后,尽管外曾祖父李占雨戎马倥偬,但他一直深深牵挂着涞源山村的妻子和女儿。还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在一次战斗间隙,李占雨回到家乡探亲,给了女儿一次幸福的童年记忆。

  刘一曼:“奶奶跟我说,她的父亲因为打仗,很少回家。在奶奶儿时的印象中,可能在她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回来过一次。那一次,父亲牵着一匹白马,让她骑在马上面,她特别开心。”

  这次回家之后,李占雨又是好几年没有回来,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已经是连长的李占雨直接随部队去了朝鲜战场。战争在两千多公里外的朝鲜打响,涞源县东神山村一直保持着小山村的宁静。年幼的李凤瑞天天在村边的路口眺望,期待父亲打完仗后,戴着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回来接她和妈妈。然而,等到再有父亲消息的时候,她亲爱的父亲已经牺牲在遥远的朝鲜战场。

烈士的墓碑,静静伫立在离家1000多公里的烈士陵园(张红琢摄)

  家里收到李占雨阵亡的通知书,李凤瑞明白,她从此已经永失父爱。后来,母亲改嫁,她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3年后,母亲病故,再后来,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李凤瑞从此成为孤儿,跟着叔叔婶子过日子。由于生活艰苦,上小学时,她得了心脏病,多年来一直离不开药物。

  刘一曼:“我觉得这么多年来,我奶奶没有得到父亲、母亲更多的关爱,也没有兄弟姐妹陪伴,只有自己一个人,她的童年真的很可怜,也非常不容易。”


尘封的烈士名录,记载着李占雨烈士不太准确的零星信息

  作为烈士子女,在李凤瑞未满18岁之前,国家每年都给予她一定的抚恤金,在政府关怀和亲人的照料下,李凤瑞一天天长大。1960年,她嫁给了一位乡村教师,第二年生下了大儿子。然而,丈夫在一次事故中不幸溺亡,她一个人一边种地,一边艰难地拉扯孩子。

  4年后,一位叫刘玉斧的老师走进她的生活。大她8岁的刘玉斧深深地爱着她,结婚后,李凤瑞带着大儿子来到刘玉斧的老家南屯村,之后又相继生下了三个儿子。刘玉斧后来调到县民政部门工作,三儿子刘建文记得,对于从小失去双亲的母亲,父亲多年来一直疼爱有加,不离不弃。

  刘建文:在我印象中,这么多年,从没见过他们吵架。父亲经常对我们说,你妈妈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你们要对你妈妈好点儿,一定要好好孝顺她。”


李占雨的外甥根据长辈的记忆,整理的烈士简历

  因为父亲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的军人,李凤瑞对军队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1981年,她把二儿子刘建忠送到部队。儿子服役期间,她一直鼓励他要像姥爷那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刘建忠退伍回来后,常年在外打工谋生。他记着母亲的教诲,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始终要保持烈士后人和退役军人的本色。

  这么多年,李凤瑞心中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找到父亲牺牲后安葬的地方,在有生之年能够前去扫墓和祭拜。李凤瑞的儿子刘建文回忆,早些年,母亲四处寻找姥爷的相关信息,可是没有任何线索。

  刘建文:“我们都想找到我姥爷的墓地,所以就想着通过找过去的资料,看看是否有结果,但是去了县武装部和民政局之后,都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李占雨烈士的弟弟、弟媳和妹妹、妹夫当年的合影

  当年父亲牺牲时,李凤瑞刚刚8岁,除了那张阵亡通知书,她得知的唯一信息,就是听说父亲牺牲在朝鲜一个叫云山村的地方,可是,对于一个大山深处的农村女人来讲,她并没有能力出国寻亲。因此,这个愿望就一直埋在她的心底。

  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李凤瑞对父亲的这份怀念与日俱增。父亲牺牲后,没有给家里留下任何照片和遗物,为了给自己和后人保留一个念想,她找到几位年长的亲戚,凭着他们当年对父亲参军前的印象,请人画了一幅画像摆在堂屋的桌上,每到清明和过年的时候,在画像前点上香和蜡烛,表达心中的缅怀。

  2014年,年过七旬的李凤瑞不幸患上了癌症,身体越来越虚弱,她原以为,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找到父亲。没想到,有一天,儿子刘建文突然接到当地政府打到村委会的电话,告知李占雨烈士的墓地找到了。

  刘建文:“我回家对我妈说,妈,有一个好消息。她说,有什么好消息呀。我说,我姥爷的墓地找着了,听说在丹东,政府也给我们下通知了,你们赶紧收拾一下,咱们坐车去镇里问问。”


当地媒体为河北籍抗美援朝烈士刊发的寻亲报道

  原来,李占雨当年牺牲后并没有埋在朝鲜,战友们把他的遗体带回祖国,埋在了辽宁省丹东市的烈士陵园。只是在刻墓碑时,把他的家乡河北省涞源县错写成了汤源县。这个失误,被十多年来一直自费帮助烈士寻亲的唐山热心人张红琢发现,他对照烈士名录校正了信息,并在媒体的帮助下,找到了李占雨烈士的亲人。

  张红琢:“这就是我拍回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李占雨的墓碑照片,墓碑上写了他是河北人。我就在河北范围内找他的亲属,找到后,我就把照片给烈士家属,告诉他们,李占雨烈士牺牲后没有埋在朝鲜,而是安葬在丹东。”

  那年清明,在丈夫刘玉斧的陪伴下,72岁的李凤瑞一路辗转,来到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找到父亲的墓碑,李凤瑞噗通跪下,失声痛哭,把60多年的思念说给父亲听。同行的张红琢在现场看到这一幕,不禁泪流满面。

  张红琢:“一到陵园,她就在父亲的墓碑前跪着哭,真的就是长跪不起。她说,‘爸爸呀,我想你,这么多年没找到你。你临走的时候说,打完仗回来带着咱们娘儿俩好好过日子……’”


李占雨烈士的女儿李凤瑞

  这一天,分别了60多年的父亲终于找到,只是,为国捐躯的父亲早已长眠大地,而当年那个骑在父亲牵着的白马上的小姑娘,也已年愈古稀,步履蹒跚。在父亲墓前长跪不起,李凤瑞60多年的思念化作无尽的诉说和泪水。临走时,她把从家乡带来的那一捧黄土洒在父亲墓碑的周边,让父亲的英魂,回到家乡故土的怀抱。

  从丹东烈士陵园为父亲扫墓回来后,李凤瑞又恢复了生活的平静,在南屯村安度晚年。2019年6月25日,病榻上的李凤瑞走完了她的一生,在此之前的2018年7月6日,丈夫刘玉斧也因病去世。孙女儿刘一曼说,奶奶能够在有生之年完成找到父亲的心愿,他们全家对“唐山好人”张红琢非常感激。

  刘一曼:“我觉得,他做了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帮助这么多牺牲烈士的家属,找到自己的亲人,这是一种奉献精神。他帮助我奶奶在有生之年,找到了她父亲的埋葬之地,我们都非常感谢他。”

一份烈士通知书和烈士遗属优待证,是李占雨留给女儿的荣誉

  这句话,不只是英烈后人对社会各界为烈士寻亲的感激,也饱含着烈士亲属对为国捐躯埋骨他乡的至亲无尽的思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打出了令对手胆寒的威风,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些烈士中,绝大多数人安葬在朝鲜,其中就包括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烈士。

  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2020年9月27日,搭载第七批共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的专机,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缓缓降落时,这段机场塔台与中国空军护卫机的对话,让千百万国人闻之落泪。

  塔台:“非常荣幸!今天能和你们共同执行运送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保障任务,感谢你们把英雄带回家乡。时隔七十载,山河已无恙,英雄回家乡。”

  护卫机:“感谢塔台指挥保驾护航,向人民志愿军忠烈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谢谢!”

  70年后的今天,山河无恙,魂兮归来,强大的祖国接你们回家!


和李凤瑞一样,80多岁的刘修云老人也是历经漫长岁月,才在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找到父亲

  和李占雨烈士一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每一位烈士身后,都有一份跨越大半个世纪的深情怀念。如今,当年的这场战火硝烟已经远去,但祖国和人民会永远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不会忘记他们的家庭与亲人承受的伤痛和为共和国的付出。

  刘一曼:“我的外曾祖父是一名抗美援朝烈士,我觉得,他很伟大,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


李占雨烈士的部分后人(杨鸿摄)

 

  央广军事短评:

《归来的勇士,永恒的星辰》

  央广军事评论员:杨鸿

  到今天为止,央广《中国退役军人》栏目推出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节目《归来》播出完毕。在8集节目中,我们先后报道了8位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战场归来后跨越大半个世纪的人生故事。其中,既有解甲归田,深藏功与名,在农村奋斗和坚守了一辈子的乡村医生和农村老兵;也有在政府和亲人关怀下度过幸福人生的伤残老兵;还有从战场归来,继续在部队和地方岗位赓续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军地干部;更有烈士亲属后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情怀念和烈士英灵的归来。

  当年,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无惧,冲锋陷阵,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长城;从战场归来,在长达六、七十年的人生中,即便被人们淡忘,他们依旧保持着英雄本色和奉献情怀,继续战斗在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新战场。归来的勇士,永恒的星辰,岁月的风雨,湮没不了他们的光芒,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