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惠彦,1953年出生于北京,原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副主任、高级记者,中国新闻奖、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曾被评为中国记者风云人物。他做记者33年,参与多次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工作,足迹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曾6进伊拉克战地采访。

1998年,冀惠彦在伊拉克采访。

  主持人曾经问我,你心目中的好记者是什么标准?我说了16个字:“不畏困苦、不惧生死、不图名利、不辱使命”,这也是我干了半辈子军事记者的总结。

  有一年,安徽电视台邀请我去做省十佳人物颁奖晚会的嘉宾,主持人问我,你心目中的好记者是什么标准?我说了16个字:“不畏困苦、不惧生死、不图名利、不辱使命”,这也是我干了半辈子军事记者的总结。当个好记者确实不容易,首先得有敬畏之心。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喉舌,我们从业者同样应心存敬畏。

  我是半路出家从事电视军事报道的,前前后后干电视军事新闻工作33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98年到伊拉克采访。当时,在“沙漠之狐”战争开打的第二天,我们特别报道组赶到巴格达,并在当天晚上拍到了美英联军的狂轰烂炸。

  我在爆炸声中编辑出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条战地新闻,起了个题目叫《美英轰炸巴格达纪实》。这条新闻传回国内编辑播出后,在国内引起不小的反响,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个奖现在我慢慢淡忘了,但播出时值班领导把题目更名为《巴格达遭美英轰炸纪实》,却牢牢记在我的脑海里,一字之差,报道的立场却大为不同。

  2010年1月13日,在地球另一面的海地发生大地震,近20万人遇难,其中还有在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中国警察。震后14小时,我们报道组就随运送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专机出发,从抵达海地到发现8位中国维和警察的遗体,我们和救援队的队员们一起连续工作了80多个小时,及时发回的大量报道,被一百多家国际媒体采用。

  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大,越有人感觉不舒服,当时美国有一家媒体突然发出中国国际救援队“只救中国人”的报道,一时间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在救援现场,我们立即行动,及时采访报道了联合国派驻海地的多位高官都是由中国救援队员搜救出的新闻,并独家采访了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他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和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抢险救援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条报道同样被100多家国际媒体采用。我们又一次在争夺话语权的国际新闻竞争中占得先机,发出了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冀惠彦在直升机上照顾伤员。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只有心怀敬畏才能知方圆、守规矩,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有一次,央视新闻中心派一位记者到西藏采访。当时他孩子还小,家里事情也挺多的,但他很痛快地领受了任务。到西藏后,几天的紧张采访都结束了,就要返回北京的那天,他觉得,还有一个采访可以再完善些,就准备去补拍。同事劝他说,领导看了我们的初稿挺满意了,一会儿还要赶飞机回北京,这会儿天又下着雪,算了吧!但他就是希望把这条新闻做得更完美些,坚持要驱车几十公里去进行补充采访。可是,就在他乘坐的车经过一座桥时,因躲避逆行的车辆,路滑失控,他乘坐的车从几十米高的桥上翻下去,当场牺牲。我和新闻中心领导去西藏处理后事,在告别室里,当我看到他的遗体,悲痛之余心灵也被强烈震撼。为了自己的新闻梦想,他不敢对自己崇尚的新闻事业有丝毫的怠慢,他对工作的执著,绝不是从嘴里说出来的,而是用生命进行诠释的。

  同样牺牲在西藏的还有我们的战友毛剑锋。2001年初,原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组织《世纪初年走边关》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从浙江温岭兵分南北两路出发。几个月后,南路报道组出现因病减员急需补充兵力,我们想到了原广州军区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毛剑锋。当时我专程赶到广西南宁,与毛剑锋谈话布置任务。由于这个任务对来他来说很突然,而且一去就是大半年,我还担心他会不会提什么困难,但毛剑锋二话没说,第二天就坐上长途车去追赶报道组,几天后我就看到了他发回的新闻。

  南路报道组进入西藏后,他和报道的其他成员日夜兼程,发回了很多质量较高的报道。可是,突然有一天,让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们所乘坐的一辆采访车在行驶途中因为爆胎造成翻车,毛剑锋一下子被甩出车外,撞在石头上壮烈牺牲。当时,他的手中还有一条采编完毕尚未发出的新闻。我收到这条报道后,含着眼泪对这条新闻精心进行了后期编辑制作,并找到美工,在他的名字上加了个黑框。这个节目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时,我看着毛剑锋带黑框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我的眼泪再次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记者这个行当在危险的职业中排名前十,但有理想的新闻工作者不会因此后退半步。

  我曾6进伊拉克战地采访,战斗激烈时,炸弹爆炸的气浪险些掀翻我手里的摄像机,我还被关进过当地监狱,生死未卜等待新闻生涯的结束;

  曾在刚果金的热带雨林中采访维和官兵感染疟疾,两次病危,九死一生;

  还曾在北苏丹遭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追捕,驾车狂奔数公里逃命。

  到国外动乱地区采访要冒一定风险,在国内应对突发事件同样需要胆量。

  重庆开县发生井喷事故时,我在弥漫着有毒气体的环境中坚持工作一昼夜;

  淮河抗洪,我和官兵们坚守险堤20多小时,如果决口,一夜之间,我们就可以免费从安徽直达江苏;

  汶川抗震,我乘坐的冲锋舟翻进紫平铺水库,在水中里挣扎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个奇怪的想法,晚上发新闻,我的名字会不会也打上黑框;

冀惠彦采访非典病愈患者。

  2003年爆发非典,北京是重灾区,第一个病例发生在解放军302医院,院里有位老专家叫姜素椿,年过七旬仍到一线抢救危重病人,自己却不幸被感染,病中他研究出血清治疗非典的疗法。媒体知道后纷纷跑去采访,但考虑到非典传染性强,院方并不配合。中午了,医院的政委出来说:“不怕死的跟我去吃饭、不许分餐”,我知道,这是政委好心劝记者回去,那时候,谁还敢在外边吃饭?更别说在非典的老窝了。

  大多数记者悄悄散了,去吃饭的只有我和政委等3个人。政委被感动了,破例让我们采访了刚刚出院的姜素椿。有人劝我,非典病愈患者有无传染性目前还没有定论,远远拍个镜头算了。但我想,人家面对面抢救病人都不怕,我有什么理由害怕一个已经痊愈了的非典克星呢?

  有忧才无忧,有惧才无惧。心存敬畏,是一种境界,敬畏之心,是未来更高成就的基石,敬畏万物,才能拥有万物。

  记者要永远有一颗好奇心。缺乏好奇心,看什么东西都司空见惯。在他的笔下,在他的摄像机镜头前,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视而不见,就悄悄溜走了。

  第二,说说进取之心。进取心是成功的起点,有了成功的起点,才有成功的人生。人有了进取心,才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我多次参加过大阅兵直播的组织、协调、拍摄工作,在职时参加了1999年、2009年国庆阅兵、海军成立60年海上阅兵、澳门阅兵,退休之后,还继续参加了九三阅兵、香港阅兵、沙场阅兵、南海阅兵等,前后20年,始终站在那个最担责任的位置上。

  有人问我,你是学摄像专业的吗?我说不是,是偷偷摸摸学的。我33岁入行,几年后当上中央电视台驻总政记者站的站长,那时对电视新闻还一无所知。我有三位同事,都是摄像高手,其中一位是纪录片《望长城》的主摄像,非常有开拓性。我不好意思去请教人家,怕人笑话,为什么呢?因为你当好编辑就行了,你写好稿子就行了,还想扛什么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懂摄像,片子很难编好,我就利用外出采访的机会,看别人如何操作,有意无意地问一些拍摄方面的问题,回来后趁办公室没人的时候扛起摄像机琢磨。

  终于有一天,有个紧急任务人手不够,我鼓起勇气说让我试试,大家很惊讶,你会扛机器?一试居然试成了。搞电视的同志可能都知道,不懂摄像,你就无法指导拍摄,满足不了你的编辑需求;你要懂摄像,摄像也要懂编辑,懂得编辑思路,拍摄的画面才能剪接点清楚、节奏统一、景别合理,起幅落幅充分,故事性完整,所以说记者和编辑这两个岗位是不能绝然分开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倡的文武双全、拳打脚踢的全能战士。

  进取之心与职业精神是相辅相成的,职业精神,表现在对你服务单位的忠诚度和对本职工作的一种执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你才能做到不辱使命。

  1998年到2013年,15年间我去了6次伊拉克,每一次战地采访,若按专业分工得去不少人,但人多花钱就多,本着节约的原则,就得一专多能、人越少越好,人少便于机动也相对安全。

  按照伊拉克新闻部也就是情报部的规定,外国媒体到伊拉克采访,人和设备每天都得交管理费:一个人一天要交100美元,一台摄像机一天要交100美元,一台海事卫星电话一天要交200美元,一个卫星地面站一天要交1500美元。这些钱不交,你将来是出不了境的。外出采访要请陪同,没有陪同不准上街,陪同就是秘密警察,专门监视你的,这个人一天的费用是150美元,而当时他们国家公务员的一个月工资才4美元,这些费用加起来,再加上住宿吃饭,一天的开销怎么也得数千美元。为了降低成本,一个人要顶几个人用,我既是摄像,是编辑,也是出镜记者,还客串军事顾问,时不时还要拎上个酒瓶子,找当地官员和其他媒体去公关。

冀惠彦在伊拉克油田采访拍摄。

  伊拉克打仗的时候我去了5次,赶上了沙漠之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2013年是伊拉克战争十周年,我和水均益又去了一次,那一年我60岁,与大家一起拍了一个五集纪录片叫《伊战十年》,里面40%的镜头是用行车记录仪偷拍的。因为在那个战乱国家,未经允许扛起摄像机,黑洞洞的枪口马上就会对准你。因此,一专多能的要求并不苛刻,不断学习是我们立足的法宝,进取之心是前进的动力,一旦有重大新闻事件我们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

  在许多同事的眼里,我是个比较较真的人。按理说,一条新闻,一件作品,如果主题把握得好,结构搭建得合理,故事讲得生动自然,也就很不错了。某一两个细节,某一两个镜头的差异,无碍大局,而我却不这么看,细节虽不是主体,但它能调动观众的认知,赢得大家的信任,提升作品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帮助记者改善观察事物的眼光,增强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小处着手,你的责任心就强了,从细处着想,你的工作态度就变了。这几年,中宣部组织了多次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参加这些活动时,我都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同事,让他们多走捷径,少走弯路,自己也从中受益。

  央视军事部有个年轻记者叫苏洲,是个很有新闻理想的可塑之才,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创新的味道。在今年春节期间的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中,苏洲选择了围绕一位牺牲的维和士兵展开的故事。2016年7月10日,中国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在执行警戒封控任务时,105号步战车被一枚火箭弹击中,“杨根思连”班长杨树朋壮烈牺牲。此后,连队全体官兵将烈士的父母视为自己的父母,将烈士的家人当作自己的家人,今年春节,军士长李代兵没有回四川老家,而是专程去山东济南看望烈士的父母,陪他们过年。

  这个故事本身很感人,苏洲全程进行跟踪拍摄。但我看了他编辑好的新闻后却没感动起来,他注重了高科技设备的使用,反而忽略了故事性的挖掘。之后四五天,我帮他分析探讨,从海量的素材里找出能扩展故事的内容,甚至睡梦中想起一个点子,马上起身用笔记下来。

  终于,苏洲的又一新闻力作《爸妈,儿子回来看您啦》完成了,节目真挚表达了崇尚荣誉、关爱英烈的社会主题,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央视新闻客户端、移动网、微博微信点击量达7000多万,并登上当日微博热搜排行榜,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军网、中国军视网等众多媒体微博微信纷纷转载,网友留言:“当今社会呼唤英雄,今天的《新闻联播》让我看得热泪盈眶,社会需要这种充满正能量的作品。”

  就这样,央视军事部7位年轻记者的7篇新春走基层作品,从策划、采访、撰稿、编辑到播出,我都全程参与、监控,尽管我的体力大不如前,但给小编们当编辑乐此不疲。我觉得在与年轻人一起抠稿子,逐个镜头改画面的过程中,我也享受到收获的快乐。今年春节前后,7个走基层节目播出后全都受到好评。中宣部今年首次在全国媒体评选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军事部光荣入选先进集体,还上了新闻联播。

冀惠彦接受央视记者采访。王建民摄

  进取之心还表现在高度的专业化上,专业化程度越高,职业化程度也就越高。我们很多学新闻专业的同事,踏上新闻采编之路会发现,接触的领域太多,需要扩展的知识面儿太广,仅靠新闻专业知识很难驾驭广袤的世界,继续学习是征服一切困难的钥匙。在各大媒体,经济学博士、文学博士、法学博士大有人在,像我们军事报道领域,军事学博士也有了,当他们摸到了新闻采访的门道,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采访就会如鱼得水。

  专业化决定了你在突发事件、重大新闻事件现场,可以去掌控局面,可以得到更多非常专业化的信息。咱们说说张泉灵,张泉灵虽然从央视离职,但她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记者,我是很佩服的。当年她在央视时,就已经是半个航天专家了。当时,央视经常搞一些神舟飞船或嫦娥探月的直播报道,而航天领域分好多专业,但当时张泉灵能把所有专业的事都能拎出来说一说。到了后来,她在北京航天城出来进去的,她的一张脸就是通行证,谁都认识,谁都佩服,她以自己的方式得到很多第一手材料。在直播的过程中,从张泉灵的嘴里说出来的东西,大家觉得都是新鲜的东西,这些靠什么呀?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如果没有专业化的知识,可能在处理比较专业的新闻事件的时候,就会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有劲儿使不上,抓不住重点。

  我们有一位曾经在重庆警备区搞电视报道的同行,叫何长宁,年纪大一点的同志可能都熟悉,他几年前从部队转业,虽然脱下军装,但他的新闻理想并没有泯灭。他把自己的工资卡交给老婆,说两年内不要联系他。干什么去了?他和棒棒军工作生活在一块去了,他没有带一分钱,就靠着去当棒棒军的收入养活自己,吃尽了千般苦,受尽了万般罪,得到了很多第一手的东西。通过长年观察了解,亲身体验,他拍了一部十几集介绍重庆最普通老百姓的纪录片,同时还写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瞬间成了网红。

  进取之心、职业精神的持久,离不开好奇心的辅佐。好奇心,我想就是咱们常说的新闻敏感性。同事们坐在一块聊天,有的人是海阔天空,有的人一言不发。像跟白岩松一块聊天,你永远插不上嘴,都是他在说,他为什么善聊?因为他善于捕捉细节、善于发现新鲜事。善聊是对新闻敏感性的锤炼,而有的人总是三缄其口,把自己的思想封闭起来,不愿思考、不会发现,那么他的灵感就会退化。

  记者要永远有一颗好奇心。缺乏好奇心,看什么东西都司空见惯,在他的笔下,在他的摄像机镜头前,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视而不见,就悄悄溜走了。有句诗说的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大家都在关注同样一件事,都在用同样的一种形式去表达,都在用同样一种语态说话的时候,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当你用差异化表达的方式,努力去寻找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你的作品就会引起别人的关注,从而达到报道目的。

  好奇心与年龄无关,像我在电视新闻这个行当干了33年,今年66岁,还保持着很旺盛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学,喜欢刨根问底。平时参加什么活动,跟大家在一块相处一段时间,我就可以找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地方。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把我的发现与大家分享,目的是培养年轻记者敏锐的观察力,帮助他们通过区别于常态的思维方式和眼光,发现每一个新闻现场诸多新奇的地方,这样的话,才能在你参与的事件中发现值得报道的东西。

  进取心包含事业心,我觉得等同于工作态度,你要想在一个单位待得住,根扎的很深,很有发展,一定要有事业心。这个事业心表现在你对工作的态度,表现在领导给你分配任务那一瞬间你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公事与私事发生矛盾时你的第一选择,这种自然流露反映出你对工作的执着程度。

  我跟白岩松经常在一块合作,每一次采访他都兴冲冲地出发。采访结束后,他经常会对采访效果做一个评价。我有时候会问白岩松,今天采访得怎样?顺利了,他会说90分吧;如果表现一般,他会说80分吧,然后跟你不厌其烦地分析得失原因。1997年,央视进行香港回归直播报道进入最后准备阶段的时候,白岩松搬了一箱方便面,把自己锁在房间三天,进行了充分的案头准备。也正是因为这样,在直播过程中,他面对镜头时才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我觉得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能够弥补这一缺憾的是工作的激情。

  归结自己当记者的心得,就是热爱两字。当你把新闻宣传这项事业不只是当做谋生手段,那你就愿意为她付出一切。

  第三,说说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人生中、在我们的事业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关注帮助过你的人,比如一位好老师、一位好同学、一位好邻居、一位好战友、一位好领导、一位好同事……在我们有了困难时、遇到危险时、需要帮助时,他们会伸出有力的臂膀,推我们一把、拉我们一下,他们是我们的贵人,永远不能忘记。

  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感恩是回报,在记录历史、见证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受到震撼、得到关爱、传递感动,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以升华、素质得到提高。

冀惠彦采访维和官兵。

  2006年,我又一次带报道组赴非洲,采访第一批到南苏丹的中国维和部队。那时官兵们刚刚抵达任务区,顾不上休息就在55摄氏度的气温下搭帐篷、建营地。当地的水,因为是疾病传染源不能使用,而从国内带去的净水设备也在运输途中为了躲避地雷全都颠坏了,没有修复之前,联合国相关机构,只能保障我们每人每天一瓶矿泉水,连喝带洗都是它。

  一天早晨,一位小战士端着一茶缸水对我说:“首长,我给你冲冲头吧。”我当时很惊讶,他是从哪里搞到的水。原来,他是从上百个用过的矿泉水瓶子里倒出的剩根儿积攒的。水一点一点地淋在头上,我的眼泪一点一点地滴在地上。在新闻最前沿采集到的这些感人故事,我们都编成新闻发回了国内。

  我的感动还有,当你走近新闻,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可以获取比劳动付出不知大多少倍的回报。我记得,那是伊拉克“沙漠之狐”战争开打后,我和水均益等4人组成报道组,接到通知仅2小时就赶到首都机场,然后转道莫斯科、约旦去伊拉克,因时间太紧,个人的生活用品根本没时间准备。当我们带着大大小小17件行李下飞机后,突然发现,国航飞机乘务员在我们行李的缝隙里塞满了矿泉水、三明治、干果咸菜等食品。到了巴格达忙于采访拍摄,头三天就是靠这些东西解渴果腹,支撑我们完成新闻报道任务。

2005年,冀惠彦在刚果(金)采访联合国官员。

  我们的同事中,有很多是入行不久的年轻人。我觉得,一个成熟的新闻人,真正能够出成绩的年龄在35到45岁,我们很多同志现在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但35岁到45岁又是一个特别尴尬的阶段。这一年龄段正是我们家庭、事业矛盾比较突出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顾,这个时候怎么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每个人都面临考验。

  说到这儿,我挺愧疚的,母亲在世的时候,从来没有给我找过一丁点儿的麻烦,父亲突发心梗病危,她楼上楼下找邻居帮着把父亲抬到医院,病情稳定了才给我打电话。9年前我去印度采访中印联合军演,快结束的时候母亲打电话说,出差回来后你回家一趟。我从印度回来,下了飞机赶到家,母亲说送我去医院吧。这是老人家这一辈子对我提的唯一要求,这时她已患淋巴癌晚期。住到医院后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去世的头一天,正赶上有重要的时政活动,忙到第二天上午,家人把电话打到办公室,说母亲走了。

  我想,在这个年龄段怎么样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其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大难题,像病态样的工作狂,我们未必推崇,但是在特殊的时候,非常态情况下,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采访任务派到我们头上,也是考验我们一个机会。为了理想,为了初心,为了我们的事业做一点舍,虽然可能也纠结也痛苦,但用感恩之心做出一些牺牲,你将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

  最后,我想把自己当记者的心得总结一下,就是“热爱”两字,当你把新闻宣传这项事业不只是当做谋生手段,而是从心底里热爱它时,那你就会愿意为它付出一切。

(冀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