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纪录片《劳生不悔》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方向,通过讲述云南怒江州、四川凉山州、贵州黔东南州三地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将扶贫过程中的艰苦、感动与收获一一展现,是一个时代的微观样本,也是一部充满温情又引人深思的精品力作。

  一、致敬历史大潮中的平凡奋斗者

  在主题立意上,该片紧扣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见微知著”“感同身受”的创作理念,将镜头对准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工程中最基层、最微观、最平凡的个体。在《劳生不悔》所描绘的脱贫攻坚图景中,我们看到了怒江独龙族老乡、凉山“悬崖村”居民、“侗族七仙女”网红等时常在媒体上曝光的脱贫“明星”,也看到了他们身后的驻村第一书记、对口支援医生、基层教师等帮扶群体,他们用自己的使命与担当竭尽全力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改变现状,上演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人人都是主角。每一个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的镜头,都让我们见证了中国扶贫历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瞬间,看到党和政府、扶贫工作者以及广大群众为脱贫而奋斗的过程。在纪录片的结尾,又一批对口支援医生前来接力援助,“悬崖村”即将实现整体搬迁,盖宝村的“网红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人们看到了大步迈向乡村振兴的新愿景。《劳生不悔》用青年人的方式记录历史事件,传递主流价值,让更多人了解扶贫工作者们的工作日常,见证贫困地区的真实改变,从而凝聚起更为强大的向心力量。

  二、讲述脱贫攻坚路上的真实人与事

  在题材选择上,《劳生不悔》重点关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重点关注网红直播助力消费扶贫、对口帮扶带动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具有时代特征的脱贫方式。全片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力求写实,通过记录一件件小事来反映扶贫工作的艰辛和不易。被称为“快手书记”的盖宝村第一书记吴玉圣为防止村民返贫而持续奔忙,珠海重点医疗帮扶队员在独龙江两岸的村寨间巡诊,阿土勒尔村驻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逐家逐户指导旅游开发……在这些题材中,创作者不仅仅关注帮扶者,也关注被帮扶者,不断挖掘真实人物的魅力,将脱贫攻坚这个宏大主题聚焦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身上。创作者对扶贫中的“扶智”和“扶志”也进行了重点表现。帕查有格对村民们说:“自己不发展,就等着国家来扶贫是不行的,这样的人是没有前途的。”当与世隔绝的“悬崖村”打开山门,游客们带来了外部世界的信息,也真正冲击了彝族山民的观念。于是,观众看到,嫁进“悬崖村”的外乡女小花立志要供孩子上大学,想当医生的女孩拉作在父亲的目光中坚定走向远方。真实是《劳生不悔》的最大魅力。纪录片正是通过生动刻画典型地区的典型人物,引发观众的政策理解、国家认同和情感共鸣。

  三、记录散发泥土气的点滴苦与乐

  在表现手法上,《劳生不悔》没有运用过于复杂的叙事技巧,也没有太多高潮情节,而是将时间和真实作为核心要素,通过长时间的跟拍,以客观冷静的视角带领观众走进其中,感受扶贫带来的变化。只有扎根泥土、深入一线才能获得最鲜活的素材。创作者以观察式的视听语言增加纪实感和真实感,既展现贫困之状,又发现人性之美。让人欣喜的是,纪录片并没有回避脱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作者除关注其“有为”之处,更关怀其“无力”之处,用大量画面真实记录扶贫之难、脱贫之艰。驻村扶贫干部因家人不理解而闹矛盾面临离婚危机;扶贫产业一时没能创收而遭受质疑;当“网红”“直播”这些外部世界的新生事物走进贫困地区,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闪亮名片时,伴随着的还有村民的不理解。就像讲故事一样,平淡的叙事中往往蕴涵着情绪的多种变化,既有感动,也有心酸和无奈。但正是现实问题的存在,让人物更加立体真实,让观众更易理解认同,同时也说明脱贫攻坚并不是一条平坦之路。当这些矛盾困难呈现在聚光灯下,或许更能诱发全社会的思考。

  作为社会的镜子,纪录片《劳生不悔》真实记录下了火热时代里的脱贫攻坚故事,感谢为摆脱贫困而努力的人们,也感谢为记录这一伟大行动默默付出的纪录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