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8日消息(记者周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我们不是在打工,就是在打工的路上。”对于奔波在城市中的上班族来说,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能反映生活的现实。

  近日,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报告》给城市居民做了一个整体的通勤画像。

  你平时上下班用时多少?能否达到5公里的“幸福通勤”?超过60分钟的“极端通勤”里是否有你?

  晚高峰时段的北京地铁四号线(资料图)

  《报告》从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维度提炼出10项指标,描绘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居民的通勤特征。

  《报告》主要选取的城市对象,42个中国主要城市,包括4个超大城市,10个特大城市,18个I型大城市,10个II型大城市。今年,新增7个轨道交通开通运营的城市,力争在同一标尺下对比分析更多城市案例。

  该项目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分院数据应用与创新中心主任付凌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持续的数据观测来度量一下这个城市是怎么长大的,我们的生活是怎么变化的。”

  10项指标中排在第一个的就是“核心目标”,也就是一个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的比重。付凌峰说,之所以用时间来衡量,不区分交通方式,是考虑到城市差异和人体感受来界定的,同时,在这其中,也希望城市能为市民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交通工具选项。

  目前,多项国家层面规划都将45分钟通勤比重达到80%以上作为重要目标。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总体平均水平76%,其中超大城市68%、特大城市73%,距离80%的目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10项指标中还有一个很醒目的名词叫做“幸福通勤”,这里的标准是用距离来界定的,也就是通勤“门”到“门”的距离是5公里以内。付凌峰认为,这样的职住距离,更能给人幸福感。

  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极端通勤”,也就是通勤时间超过60分钟,《报告》显示,全国主要城市“极端通勤”比重为12%,35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25个城市在下降,5个城市与去年持平。其中,北京依旧是“极端通勤”人口比重最高的城市,达到27%,同比增加1%。此外,重庆、沈阳、长春、大连4个城市的“极端通勤”人口,也增加1%以上。

  付凌峰介绍,通过对比两年的《报告》,发现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总体在减少,超过百万人“极端通勤”得到改善,同比降低1%。同时,通勤距离也正在缩短,深圳、西宁、银川的缩短幅度最为明显。

  付凌峰介绍说:“在这35个城市里面有21个城市通勤距离都在缩短,只有5个城市在增加,实际上是人在自发缩短距离,改善通勤状态。”

  然而,这一年间,职住分离程度正在增加,武汉、重庆、厦门、宁波、南昌等最显著。

  付凌峰介绍,这也反映出我们的城市范围正在扩大。他说:“我们的城市还在逐步向外拓展。我们还有一个指标,描述了一个城市通勤辐射到的空间尺度。比如,去年北京市的通勤空间半径大概40公里,今年北京的通勤空间半径增加了一公里,达到了4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