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4月19日消息(记者 多玛) “拥抱变化”2021年上海车展的主题,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只有顺势而为,主动求变,是大势所趋。在当下的智能驾驶时代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期待和在实际用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在不断聚焦,央广网邀请中科创达执行总裁武文光,与广大网友分享关于汽车智能网联的一些经验和成果。

智能视觉智能驾驶领域非常重要的板块

中科创达聚焦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深耕智能视觉和智能语音,自主研发物体识别、缺陷检测、人脸识别等诸多人工智能应用,而且向汽车制造商提供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开发套件,同时联合产学研伙伴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智能视觉平台,通过 “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双引擎,助力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

中科创达于2017年全资收购了保加利亚的一家公司叫MM Solutions,这家公司在视觉算法方面的技术全球领先,奥迪等汽车品牌的电子后视镜算法就是由该公司提供的。图形图像感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图像的后期处理包括拼接、调白平衡、图像虚化、明暗对比等方面,看起来简单,实则纷杂

在智能驾驶领域,中科创达还收购了一家公司叫辅易航,该公司有着全国领先的低速泊车技术。

中科创达的全能力业务体系包括:全球 UI 技术设计领导者Rightware、全球领先的视觉技术公司MM Solutions、全球知名的汽车音响和总线方案提供商APPSYS爱普新思、中国领先的泊车技术提供商Forvision辅易航。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已经真正来临

回顾汽车年发展历史,最开始汽车是靠纯物理的器械运动来驱动,之后燃油发动机的诞生带来了汽车的一场变革,而后是轻量化变革。到了80年代以后,电子电器化推动了汽车产业的新一轮发展。从2000年开始,网络系统逐步开始引领汽车行业的又一轮革新。

2020年开始,汽车的硬件已经发展差不多了,软件在汽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汽车领域每年的创新,大约有90%来自于软件,用户对软件的更新需求也是最强。

2013年以来,中科创达深耕汽车软件市场,积累了丰富的、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操作系统、3D引擎、机器视觉、语音及音频、自动化测试等产品和技术。

从操作系统开发、核心技术授权到应用定制、自动化测试等一站式、全产品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智能座舱、智能泊车、智能驾驶、基于车云一体的SOA的整车智能操作系统。作为操作系统技术和产品提供商,与全球领先的伙伴建立广泛和紧密的合作生态,如芯片厂商和传感器Qualcomm、Renesas、TI、NXP、Samsung、ST、Intel、Sony、Telechips等;互联网应用和服务提供商腾讯、百度、滴滴、斑马、AWS、华为等;操作系统提供商Blackberry QNX、Google、AGL等。

软件价值在汽车行业中凸显,中科创达从互联网、通讯等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都可以移植到汽车业务中,包含了云厂商、芯片厂商、中间件厂商、IP厂商以及Tier1,从而为整车制造企业赋能。

全球领先的智能汽车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包括:Kanzi系列、 智能驾舱系列、智能驾驶与智能泊车系列、硬件平台技术支持、自动化测试方案、手机互联方案。

未来智能驾驶的发展趋势低速泊车会是重点。

在封闭场景中,智能驾驶技术已经不是问题了。接下来,智能驾驶状态下的低速泊车会是重点。总体上讲,智能驾驶还是有一定的壁垒,不仅是技术壁垒,还有其他方面的壁垒,这其中也包括政策壁垒。

低速泊车涉及到低速感知系统、驻车辅助系统、智能泊车系统、全自动泊车系统,自主驾驶,实现集软硬件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

新汽车时代下,产业链更要融合共生

最早的时候,汽车只是一个物理形态,只需要把所有的硬件组装起来就可以了,那个时代,福特汽车的流水线很成功。

是,在的产业形态变了,智能化的车辆需要有软件升级,原来汽车不需要用云端,除了车以外,收音机是唯一的接触点,其他部分和外界没接触。

代的汽车,与外界的接触点变多了,主机厂、Tier1一起变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大家都是网状结构中的一个节点,需要共生共融。

融合,是建立在硬件的标准化和软件平台化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共生,则是对原有 OEM - Tier 1 - Tier 2 层级的打破,按照汽车上新的平台与模块,各个供应商之间的边界正在重新形成,甚至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应链生态,共同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体验。

中科创达的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超过100家客户、数千万辆汽车。并且,其中超过 50 家汽车品牌为中高端产品。顶级品牌比如奥迪、兰博基尼、法拉利等都是中科创达的合作伙伴。这样的车企客户阵容,在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非常少见。

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每个节点能够做好自己的技术,发自己的作用,而不是一味的逐利导向,去争夺别人的战场。把自己的领域做精做专,做到无人能及,不断为社会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决胜于千里。

当下,传统车企、互联网巨头、科技公司都纷纷进入智能汽车赛道只有融合共生。